——长春客运段八队青工 柴荫楠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长铁关工委举办的读书分享座谈会,我就从三方面谈谈我对青年人读书的认识:
一、青年人读书的意义:
读书有什么意义何在?老生常谈的原因不多赘述。先说一点,读书少,你跟人连天都没法聊。
去年有个段子在网上很火: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前,这人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室友愣了一下,说:“你什么时候都不忘占我便宜。”
听完这个段子,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则不知所云。没看过朱自清《背影》的人,显然无法理解这个笑话的梗到底在哪。
开玩笑是小事。比如上边这个段子,这种“老子与儿子”式的打趣,毫无新意,也并不高雅。
但实在讲,读书少、懂的少的人,在社交场合里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能跟人交流的谈资太少,别人说的东西甚至完全不懂,所以聊天就变成了“尬聊”。
看到一轮明月,读书多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不是:“真圆,真亮!”
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时,读书多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好多鸟!
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所以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不为高谈阔论、口若悬河,至少跟别人坐在一起聊天时,不至于因听不懂而茫然。
我们读书有还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是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我们今天已进入一个读图时代,所以我们不停的反复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你自己的抽象能力,人类之所以文明有推进,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的文字即便是个象形文字,他也是在锻炼你的抽象能力,所以你读书的时候,你读文学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旁边的人的理解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引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平凡的世界》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孙少平)可惜,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的读图,读图是限制一个人的抽象能力的,所以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我们今天纯文字的书已经非常难卖了,但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积攒的这些财富,就是你的抽象能力。我们有将近四千年的文字史,锻炼了我们民族有如此丰富的思维和情感是因为我们文字的能力,不是你个人的能力。
古人把读书分三个阶段,他认为你在5岁到15岁的时候,这第一个阶段叫“诵读”,你把它背下来,背下来就过关。我不需要你理解,我也不要求你理解它。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很大程度都希望你读过的文章一定要理解它,但是理解起来太难。为什么我们四书五经所有先贤的经典你每十年读一次理解都不同,所以你让一个五岁的孩子说出《论语》是怎么回事,很难,所以他就背它。中国历史上,凡是要搞科举的人四书五经全部要背下来。就让我们知道的比如乾隆皇帝、雍正皇帝,这样当年的皇子在12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包括和珅。和珅四书五经全部能背下来背诵,我们今天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学者能把四书五经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难 。第二个十年,15岁到25岁。这个时期读书非常重要,古人叫“学贯”。你要学会贯通,对吧?你学理科的你要读读文科的书,你要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关联的,你要知道你自己所有的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去相连,怎么能够在你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个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到硕士毕业。最后一个十年,25岁到35岁的时候 ,古人要求你读书--两个字 ”涉猎“。一定要读不是你专业的书,什么书都要读。
人生就要趋静,就要趋内心的一个安静,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焦躁和痛苦。我听过也见过很多有钱人的故事!,都不是一般的有钱人,生活非常的痛苦,老想逃离这个现实。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有巨额财产的人,然后经济破产了以后跳楼自杀了,结果人家说他那账面上还有好几百万美金呢。大家说他怎么有那么多钱他去自杀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落差。我们要有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最浅的是我们今天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支歌。深的是我们要去读一个文学小说,感受我们的唐诗宋词带来的愉悦,这个愉悦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读书对我们青年人的意义。
二、我们应该读那些书:
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读书的国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诗句反映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和牛角挂书等关于读书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从汉代以来中国社会地位“士农工商”排序来看,读书人一直排在第一位。古人读书的目的和当代人基本是一致的,为了追求心灵上的享受,为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为了提升自身学识本领以及为了增强应试考试能力。近些年,手机似乎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角,人们每天可能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打电话、聊微信、刷抖音、看视频和玩游戏。当我们过度沉湎于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时,依然不能忽略读书,因为读书更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更利于我们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更利于我们的长远发展。
作为一名青年,身负国家复兴重任,我们更应该去多读书。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我认为可以读“德”“技”“杂”三个方面的书。
德,即要读关于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塑造的书。一是要潜心读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理论著作,追寻革命先辈遗迹,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自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品格。二是要耐心读中国古典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和《中庸》等儒家典籍,逐渐提高自身思想境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
技,即要读技术类与业务类书籍。技术类与业务类的书籍往往与我们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读这一类的书籍可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进而能更好的胜任岗位,同时也能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对某一领域深入的探究,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从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杂,即要读各类书籍。从书内容精彩程度和阅读容易程度来看,这一类书籍往往是我们读的最多的,可以是文学、史学、哲学和科学等,载体大多为小说、散文、漫画及诗歌等。这一类书看似没有什么大的功用,但使我们身心沉醉其中无法自拨,忘却烦恼和杂事,具有心灵净化,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的功能。至于说读什么书籍,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去选择。
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青年当多读书,打破思维中的成见狭隘,开阔思维,增长见识本领,
说了这么多,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两本我认为比较好的书:
1、历史的教训
2015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介了“新年第一书”《历史的教训》。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杜兰特不但是史家,也是文体大家,有着下笔“常可与诗媲美”的美誉。在撰写《历史的教训》之前,杜兰特夫妇花了50年时间写作《世界文明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
因为《世界文明史》卷帙浩繁,为了方便一般读者阅读,杜兰特夫妇在此巨著的基础上,于1968年写作了《历史的教训》一书。该书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腐败现象在人类社会上已经存在了很长的历史。腐败虽然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却主要是根植于人性,更具体地说,是人性中的消极层面,特别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欲望、好色、妒忌、攀比等等。人性变化极其缓慢的特点可能就是导致腐败现象十分顽固,人类社会难以在短期内将其彻底铲除的主要原因。考察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腐败、贪污、贿赂总是延绵不绝。与腐败现象关系密切的社会风气(杜兰特夫妇使用“风尚”一词,见第169页)也是时好时坏,并未显示出向好的趋势。正是从这个层面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败具有长期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王岐山在2014年强调应重视从人类文明史视角来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能犯急性病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人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
2:长征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永不磨灭的信念,是全人类追寻理想的宝贵精神财富。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花费6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探寻长征原貌,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长征》。
在读书前我常常问自己,在饥饿、寒冷、伤病、死亡的威胁下,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们是如何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伟大胜利?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用羸弱的身躯坚定前行,用落后的武器瞄准凶残的敌人?《长征》向我们揭示了答案: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无与伦比的勇敢。
我常常会想,《长征》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的答案是:“艰苦奋斗,不再抱怨。”我是一名列车员,随着铁路发展,有时候面对旅客,同样的问题我们要回答十几遍甚至是几十遍,我有时会产生消极情绪,抱怨一下,发几句牢骚。但每当我回想起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时,我羞愧了,同样是为集体、为国家、为人民,他们连疼痛都忘却了,连生命都可以割舍,只愿为后代换来和平美好的生活。而我,只是多做了一些工作,只是身体上多了一点儿疲惫,与他们的奉献相比简直微乎其微。。
三、青年人应该如何读书:
关于我们青年人如何读书,我觉得我们要向两个人学习,一位伟人毛泽东,另一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毛泽东“四多”读书法
长沙城里有个定王台,并不很高,站在台上也望不了多远,但有座楼,当时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就座落在这里。图书馆楼上有各种中外书籍,楼下大厅是阅览室。这个图书馆刚开办不久,每天去看书的人也不多。但每天一开门,就有一个穿着朴素、高高个子的年轻人,不急不缓地走进馆里来。他借到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前,用心地看,一直要到闭馆的时候才出去。这个年轻人,天天如此,风雨不误,他就是毛泽东。他每天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只在中午的时候,才出去买几个包子或烧饼,用来充饥。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曾说:他“一到了图书馆,就象牛进了菜园,拼命地吃!”毛泽东什么书都找来读,有关中国的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都读。在这期间,他读了亚当·期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哲黎的《天演论》、穆勒的《名学》、斯宾塞尔的《群学肄业》、孟德斯鸠的《法意》和卢梭的《民约论》、《社会通诠》等,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总之,凡是当时从外文译成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读遍了。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很大的《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同志每当经过这里时,总要站立许久仔细地看一看。他觉得天下真大,他的眼界也开阔了。
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自己就是这“四多”方法的实践者,所谓“多读”就是不但要博览群书,而且对重要的书或文章要多读几遍,达到精、熟的地步。少年时,他读过韩愈的古文和唐宋诗词,无不读到能背诵出来的程度。他爱读诗,能背诵四百多首古诗……所谓“多写”,就是课堂上写听讲笔记,课后自学时写读书笔记。读书文章就要摘录其中好的句子或段落。经过多年积累,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就有好几大箱子。“多写”的又一项内容,是他在看书时坚持写眉批,例如一本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不过十来万字,毛泽东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全书逐字逐句都用墨笔加上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中,有简单地表示赞同、反对、怀疑的话;有很多地方,则是根据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概括、比较、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眉批的墨迹也有两种到三种,有些是对前面的批语,又加以批判和补充。由此可见,毛泽东读书,是多么勤思苦想、严肃认真。所谓“多问”,就是他除在本校学习外,还经常走出动到社会学习。那时,经常有些外省的名流学者到长沙讲学。毛泽东常常去拜访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总想多得到一些新知识。长沙有人组织“船山学社”,每星期日举行讲座,讲王船山的学说,毛泽东也常去听讲。他常对人说:学问就是讲的又“学”又“问”,二字连起来成为一个名词,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但要好学,而且要好问。这是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读书方法!
习近平:哪怕一天挤出半个小时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讲到:“谈到爱好,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你知道,承担我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经常听有的同志说自己想学习,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习’。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但这绝不是放松学习的理由。”习近平表示,“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即使身处困难年代和艰苦环境,依然秉持良好的读书习惯。习近平曾在梁家河插队,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乡亲在提到习近平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他随身军包内装的全是书和厚厚的笔记。
2013年5月,习近平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习近平:博览群书 世界名著铸就坚定信念
在多种场合习近平的讲话中,总会出现一连串的名家名作以及人物形象,这些都是他年轻时阅读的痕迹。除了中国文学,习近平还阅读过大量外国文学经典。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一口气列举了11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2015年,习近平在对英国进行访问时提到,莎士比亚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年轻的他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无论在哪国演讲,习近平的引用都让人印象深刻,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作家、思想家的话,这些帮助习近平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在巴西,他引用国宝级作家保罗·科埃略的名言:“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
在阿根廷,他引用阿根廷史诗《马丁·菲耶罗》中的话:“兄弟之道是团结同心”;
在韩国,他引用该国古代诗人许筠写下的“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的诗句。
每次出访,他都以大量诗文贯穿始终。发出友好声音,也展示一个底蕴丰富的中国形象。
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寻过来,读书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他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莫负春光,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的时候,我们要结合实践来读书,我们要挤时间来读书,我们要带着问题来读书!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为光辉的事业作出贡献,成就丰盛的人生,那样,将来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一定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最后希望大家永葆青年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