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一辈科技典型为榜样
为兴路强国奉献青春年华
长春客运段动车二队青工 唐瑶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
段关工委老同志把《强国有我》这本书发到我手中后,休班期间我详细进行了阅读,受益匪浅。
全书围绕“科创报国、人人有责”这一主题分别以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十四五”期间,华罗庚、钱学森,屠呦呦、高凤林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努力钻研学术,攻克科技难题的鲜活人物故事,集中体现了那种不畏难、求真知、报祖国的精神内涵,为青少年树立了光的榜样,为新时代青年点亮了人生的灯塔。
孩童上学时期,曾听老师讲过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曾多次因为看书入神而被锁在图书馆里,为了看书可以熬一整夜。他还曾在排队理发的空隙中,因惦念要去图书馆看书,不仅错过理发店营业时间,还将理发店排队使用的号码牌38号带回家。就是这样如此专注一个人,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数学家,他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他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他专注的求知毅力和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是正是我们铁路青年一代所需的精神,我们要像他一样去努力学好岗位专业知识,在本职岗位上勤思考、多实践、做贡献。
当阅读到“坦赞铁路:天堑变通途”这一故事时,同样让我感受颇深。坦赞铁路要穿过东非大裂谷,地面坡度大,地表水强烈冲蚀下切,造成深山峡谷相间,冲沟滑坡错落现象极常见,但筑铁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时间填烂泥塘,架高桥,穿隧道,甚至为修筑这条铁路,不少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突出象征。从1968年5月,第一支中国勘探队踏上千里莽原选路定线 ,到1976年7月坦赞铁路正式通车,共有5万多人次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苦战在近2000公里的建设工地上。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工程技术人员历经艰险,在崇山峻岭中开出一条1860公里的铁路运输线,使之成为连接坦赞两国,乃至其他非洲国家的经济动脉,为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支持了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这种艰苦奋斗、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筑路精神,更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家之宝。
过去我们只知杨利伟、聂海胜、王亚萍等航天英雄,然而却不知探索太空背后英雄被称为火箭“心脏”的高凤林。是他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 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是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面对外国人出八倍的年薪聘请他,而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空,收获的是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我深深地被这位大国工匠所拥有的敬业精神所震撼。是他让我认识到敬业会让我们变得出类拔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敬业的工作态度会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永葆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追求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努力钻研去争当技术专业的行家里手,在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人生价值。
驼铃阵阵,满载着东方的丝绸、陶瓷、茶叶的驼队一路向西,穿过大漠、戈壁、绿洲,这是被写入历史的古丝绸之路。如今千年光阴过去,将驼铃声取而代之的是火车的轰鸣声。全书最后一章节讲述了,中欧班列是世界瞩目的“钢铁驼队”。几年间,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已实现双向满载,联通欧亚。中欧班列依托陆桥、向陆而生,在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富有韧性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开启了亚欧合作发展新篇章,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物流品牌。身为铁路人的我,内心是无比骄傲澎湃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有希望。通过翻阅《强国有我》读本,使我对习总书记对 青年的寄语有了更深意的理解。今天,身为90后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们要时刻以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榜样,时时心系强国之梦,以科技强国从我做起之理念,脚踏实地,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书写人生精彩的华章。